0 評論

顧希希立刻凝聚心神,盯着面前紅彤彤的朝陽。

剛出的冬日太陽,并沒有多少熱量,但盯久了,眼睛還是酸痛得很,顧希希盡量做得少眨,甚至不眨眼睛,實在熬到了極限,便閉上眼睛,用預先帶來的濕毛巾壓一下眼皮,等恢複了,再繼續凝視,就這樣堅持了近二十分鐘,感覺太陽有些發熱了,考慮到眼睛的安全問題,才閉目恢複下,下得山來。

自此她每日清早不斷,堅持了兩個星期後,攬鏡自照,按照老先生指導的左法,眼風一掃,淩厲中竟俨然有了婉轉流動之色。

老先生終于有些滿意,拿了顧希希在劇本中需要表演的兩個折子段的內容,繼續一一指導。

劇本裏顧希希需要出演的主要是《白蛇傳》和《玉堂春》折子戲的部分選段,之前的半個月左右時間裏,除了每日堅持練習眼神外,老先生也不間斷地根據折子戲的內容,有針對性地指導她練習身段,指法和臺步。

身段和指法,顧希希感覺還好,可能是這個身體之前也練習過舞蹈,腰部的柔韌性不錯,後來也基本跟得上韻律和節奏。指法就是所謂的“蘭花指”,顧希希跟着老先生的口傳身授,他擺什麽樣,自己就照着擺什麽樣,有時一個手勢一擺就是半個小時不能動,半個月下來,老先生終于評價“不僵不犟,尚可”。

這些當中,顧希希最喜歡的就是學習水袖這個環節了,兩幅水袖,一展如雲,哀思凄楚,纏綿悱恻,而水袖也恰巧是程派鼻祖程硯秋的拿手絕活,據說當年他舞得是行雲流水,轉折無痕。

水袖的使用姿勢可以詳分為二三百種之多,但大體可歸為出袖,收袖,揚袖,饒袖和撇花,每一種姿勢都是和表達某種心情固定連接起來的。

出袖,就是把水袖用力甩向對方,表示憤怒或者不滿,将水袖輕輕向對方揮一下叫拂袖,表示輕微的不滿,把水袖在背後垂下一角,演員背着手慢慢踱步,用于下場或者沉思徘徊的場景,而把水袖高舉過頭,往外側一翻,則用于悲痛,哭叫或感情激動的時刻……

顧希希聽得如癡如醉,對戲臺上吟一段公尺譜,甩兩手水袖功,也是愈發興味盎然了,可惜學習時間實在有限,只能專門練習劇中所需要表現的一段饒袖,先将水袖揚起,然後手指帶動腕部、腕部帶動肘部,将袖子繞起來做內、外旋轉,使袖子繞成螺旋形,老先生示範後,顧希希跟着做,卻發現在他做來看起來很容易的動作,到了自己手上卻僵硬無比,收也收不回,抖也抖不起來。老先生這回倒沒有皺眉,只是再示範一遍,告知了要訣,就自管離去,讓顧希希獨自練習了,好在經過一段時間苦練,倒也是繞得有模有樣了。

這麽多要學習的基本功中,其實顧希希覺得最難的應該是臺步了。京劇的臺步,要領是腳跟,腳掌,腳趾要壓着步走,顧希希穿着專業的彩鞋,先從慢步開始,再快步跑步,然後跑步變成轉,轉圓形的場,還要轉八字,天天如此,老先生要求她每天練習要達到上百遍,消耗三四個小時那是最少的,練得她腰酸腿疼,疲憊不堪,漸漸入門後,才覺得輕松點,到了後期,就是穿皮鞋也能走出京劇臺步的感覺了。

這樣高強度的訓練,整整維持了一個多月,最後,當葛藤導演親自來看望成果的時候,顧希希發現自己的下巴又尖了回去,過年在東山老家裏吃出的那點膘又還給母親了。

發表評論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