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簡,
我真讨厭“自律”這個詞。
不過,我也做不到。
我一無是處,還壞習慣無數,比如心情煩躁就會化身購物狂,比如喜歡吃很多食物讓自己身材走樣,比如放假就睡到中午才起床……但就算戒掉它們,又能怎麽樣呢?
這個問題恰恰折磨着我。
如果我只是得過且過,那我萬事OK。
偏偏我有時候又可以堅持。
——我購物透支可從未拖欠銀行賬單,我身材走樣可還能穿上36號,我睡到中午但別人交給我的工作任務從來都按時完成……
好像,只要我投入去做,就能把事情都做好。
好像,只要我節食、運動,就能得到好身材;
好像我用心儲蓄,就能晚年無憂;
好像我積極拼搏,就能做到更多……
然而我就始終在不上不下的位置,承諾自己的事永遠不去做,這些好像一直存在心裏。
每次我逼迫自己幹脆放下這些目标、夢想和念頭,活在當下什麽的,但許多事情都來打攪我,讓我不得不去處理;
接着,我就希望自己變得更好、更富有,再也不用面對這些來打擾我的事,可以過安靜簡單的人生;
然而,一旦我開始逼迫自己去堅持什麽來“變更好”,就像是整天踮着腳尖、像是憋住呼吸、壓住自己的情緒彈簧,最終的結果不是反彈(感)得想放棄那件事,就是自己的(感受)彈簧崩斷到什麽都做不了;
于是我又變回了一無是處的那個廢物,回到我人生的初始設定值。
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呢?
我該怎麽辦?
真的是我患上了購物病嗎?
怎麽能醫治?
治好了,就會快樂嗎?
……
糟糕的無解題。
羅賓·西川特
———– REPLY ———–
你好,羅賓。
你描述的故事很普遍。
人們通常是從這裏開始的:
想學習技巧獲得事業成功——職業技巧讓職業變好,心理技巧讓調節內在動力變容易——做更多事,産出更多成果(金錢)——儲存多餘的結果——安全感随儲蓄多少正向遞增——學習更多技巧……
雖然跟你的起點有微妙的差別,但這個虛構的故事,是把人們困在倉鼠輪上的經典故事情節。
在這個情節中,天賦、運氣、創作熱情、工作熱情、危機、迷茫、焦慮、能力、知識、目标、阻礙、結果、強大、富有、懶惰、品格、經驗、方案、模仿、思考……任何環節出現纰漏,都會導致你無法達到最終的目标,那個一勞永逸,沒有煩惱的地方。
事實上仍被這個故事催眠的人們,也不曾達到過。
這個道理很簡單:真的達到了,就不再需要繼續幻想,也不再需要努力了。
你在信件中表達了即使筋疲力盡也在緊緊抓住這個永恒的向往,但你列舉的各個環節會遭遇的變故,都不是什麽新鮮事。
人心跳躍不止,故事生生不息。
這些徒勞無功的事還會反反複複,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你的生活中重現,以各種各樣的面貌。
愛因斯坦曾說,聰明人總是想方設法解決問題,而天才則是直接躲開問題。
讓我們從這個纏繞體系的層級出來,後退一步,以便看清這個故事的原貌。
如果我們觀察某個劇作團隊的工作,當創作團隊想要創造一個人格角色,并且使觀衆相信他的身份與品格,他們會怎麽做呢?
他們會根據他的身份(人類、性別、職業等等)與品格(友善、懶惰、好吃等等),為角色設置相應的目标、阻礙、結果(獎賞或懲罰)。
比如,對友善的獎賞是獲得朋友,對友善的懲罰是受到欺騙,循環往複。
縱觀全貌,當“目标+阻礙+結果”不斷再現時,角色陷入生活的漩渦中,劇作團隊的目的就達成了:人物的身份得到确立,人格面具開始相信自己是個可憐的、一無是處的小不點,或者其他的什麽。
這時候,人物已經爬上了倉鼠輪,身份開始完成自己。
這就是我們每天都在對自己做的事。
在現實中,我們既是人格面具,又是觀衆本身。
當你相信自己是數字時,你想要1234567;
當你覺得自己是字母時,你轉向ABCDEFG。
有時候你相信自己想休息,有時候你相信自己想努力,你總是有無數個想法。
而這些相信,被人們稱為:信念。
身份正是把人困在倉鼠輪子上的情節。
一旦确立,就不會停止。
真正能夠停止一個習慣,諸如吸煙喝酒,的确需要你從根本上将信念拔除。
你可曾知道自己其他習慣(好動、懶、焦慮等等)背後纏繞的故事與信念?
據我所知的,就有一些朋友,因想清楚自己作為嬰兒出生時并不吸煙,吸煙是後天形成的習慣(身份)——不再認同吸煙,而從一念之間戒掉了抽煙。
我本人放下“暴食症”(飲食障礙)也是一念之間的事。
沒有一個習慣是被需要的,你可以選擇放下它,但仍然可以選擇保留它。
自律并非是同這些習慣作鬥争,不停觀察它們,歇斯底裏地戒備自己,而是看清楚——這些習慣并不等同于你——你随時随地可以定義一個新身份或習慣,随時可以放下,而非被它們驅動奴役。
這個認知将為你帶來永久的自由。
此致
簡·道森
——————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