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/03/19
0 評論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A:我總是下決心去“好好經驗人生”,“要是一陣陣暴雨再把我澆濕,我想辦法把自己擦幹就是”,但還是忍不住想——那要是一輩子都這樣,人生動不動下暴雨怎麽辦?
B:我以前真的試過一萬次,去改寫天象,建造大房子擋雨,但雨水總是有辦法砸爛我的窗子。
以前也是動不動下暴雨,我只是難受;現在它下雨,我可以做自己的事,也可以聽雨的交響曲,可以為大雨寫詞,可以跳舞,可以歌唱……當然我也可以繼續埋怨它,把它作為邪惡的大反派寫進我的故事裏,到處跟人說雨水砸爛了我的窗子……
我不是說唱歌比埋怨好,反正我唱歌也不好聽,我是說——我只是發現自己有選擇的自由了(以前門都關着,我好像随時都可能被大水淹沒窒息)。
微妙的分岔點也在這裏。
我們是作為弱小、無助、脆弱的嬰兒出生的,我們需要動用很多策略來吸引父母的注意,需要跟別的孩子競争以證明自己的重要性,需要讨他們的喜歡……如果我們的策略有了差池,我們這個弱小的小孩,會死掉……當我們身體成年時,這些習性和需求持續了下來——從心智上,我們依舊把自己當小孩——那個弱小、無助、脆弱的小孩。
我們的習性就是保護、保護、層層防護自己。
我們的習性(模式)抵制一切可能讓我們感受到孩童時期被忽視、脆弱、受傷感覺,以及與之相關的情景。
但是,故事情景不會結束,這場保衛戰也往往也失敗而告終。
直到你自己親自驗證到,你已經成年,而非心智兒童;你自己親自驗證到,感覺就是感覺,感覺只有一種,所有感覺都是快樂,這場戰争才會平息,永久的那種。
當你不再戰争,不分好壞,你只會見到完美,而不再見到問題。
你需要親自去驗證。
——————–